分類
未分類

凡爾賽宮 Château de Versailles

凡爾賽宮 Château de Versailles

凡爾賽宮(法語:Château de Versailles;英語:Palace of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及政治中心;在20世紀以後對公眾開放,成為世界知名景點建築和人類文化遺產。

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在17~18世紀的歐洲引起風潮,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羨慕仿效。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彼得大帝夏宮、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無憂宮、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海倫基姆湖宮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凡爾賽宮宮殿視其立面朝向,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作為正面入口的東立面,由於大理石庭院的路易十三狩獵行宮得以保留,因此風格統一為與狩獵行宮相同的,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式宮邸的風貌:立面劃分為兩段,下段為法蘭西島磚樓風格的兩層紅磚牆面,配合米黃色琢石修飾的形體邊緣和落地門連窗,古典柱式運用極為克制,只使用少量的塔斯干壁柱強調建築區隔;上段則是深藍色法式高屋頂配合金色緣邊老虎窗(原為藍色,2014年被法國政府修繕,變為金色)。其餘三個方向立面,特別是作為凡爾賽宮花園宏大背景的西立面,則為典型的義大利古典主義風格,屋頂使用意式平屋頂而幾乎無法察覺,立面則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立面左右對稱,並使用大量的高盧壁柱裝飾,圖景焦點更以神殿門廊般的圓柱外廊強調,整體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

但是,凡爾賽宮過度追求宏大、奢華,居住功能卻不方便。宮中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備,連王太子都不得不在臥室的壁爐內便溺。路易十五極端厭惡寢宮,認為它雖然寬敞、豪華,卻不保暖。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盧森堡公園 Jardin du Luxembourg

盧森堡公園 Jardin du Luxembourg

盧森堡公園(法語:Jardin du Luxembourg)是一座處於巴黎第六區,拉丁區中央的公園,於1612年瑪麗·德·美第奇的統治下建成。盧森堡公園面積為224,500平方公尺,如今是巴黎學生、遊客聚集之地。

由一圈漂亮的鍍金圍欄圈著的盧森堡公園位於巴黎拉丁區的中心,其內包括:

盧森堡宮,法國參議院所在地。
盧森堡博物館,可供舉行一些臨時的大型藝術展會,以其參展作品的水平而聞名。盧森堡宮與盧森堡博物館由沃日拉爾路向連。
諸多雕像分布在公園內,展示著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動物,以及一些像貝多芬或波德萊爾的藝術家的面目。在中央的平地上豎立著法國諸位皇后的雕像以及自由女神像,圍成一個圈。

公園裡也舉行著不同的體育活動:網球,籃球,武術,以及法國每年九月第一個星期天的掌球錦標賽的決賽。參議院的掌球場曾經舉辦過1900年的夏季奧運會的活動。公園的西北角,接近橘園的地方,是下西洋棋的人,不論寒暑,經常聚會的場所,而橋牌玩家則更喜歡晴暖的天氣。

在公園周圍的圍欄上經常舉行著相片的展覽,而公園東北角的音樂亭時常是音樂會的舉行場所。公園內還偶爾演出歌劇。孩子們也有他們的活動:遊樂場,騎馬遊園和木偶戲。在公園中央的噴泉周圍,少年兒童經常玩遙控小船和放小帆船的遊戲。

公園的開放時間根據白天的長度而變:
開門: 7點30 到 8點15 之間
關門: 16點45 到 21點45 之間(以日落為限)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協和廣場 Place de la Concorde

協和廣場 Place de la Concorde

協和廣場(法語:Place de la Concorde,法語發音:[plas də la kɔ̃kɔʁd]),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的一個大廣場,面積約8.4萬平方米。

廣場由Ange-Jacques Gabriel於1755年設計,始建於1757年,是一個由護城河環繞的八角形,介於西面的香榭麗舍大街和東面的杜伊勒里宮之間。廣場上充滿了雕塑和噴泉,1763年以當時的國王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Place Louis XV)。1748年,廣場上豎立起國王的騎馬雕像。

在廣場北側的皇家路兩側,當時興建了兩座式樣相同的壯麗的大廈,它們能列入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建築實例之列。最初它們都用作政府機構,東側的一座用作法國海軍部,但是西側的那座在建成之後不久即開設了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至今仍在營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時光,並學習鋼琴課程。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德國占領軍總部。

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廣場也改名革命廣場(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當時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成員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廣場觀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著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廣場立起了斷頭台,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被處決。在這裡上斷頭台的重要人物還有: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伊莉莎白夫人, 夏綠蒂·科黛、杜巴利伯爵夫人、喬治·雅克·丹敦、卡米爾·德穆蘭、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路易·德聖茹斯特和奧蘭普·德古熱。

斷頭台在恐怖統治期間最為繁忙。1794年夏天,在一個月內處死了超過1,300人。一年後,當革命變得較為溫和時,從廣場上移走了斷頭台。在1795-1799年的督政府時期,這座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作為在法國革命的混亂之後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態 。在19世紀,這座廣場又曾經更名數次,但是最終還是定名為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上的希托夫噴泉,後方是克里雍大飯店,左側是美國大使館
廣場周圍由雕塑和噴泉環繞,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1],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2]。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雙叟咖啡 Les Deux Magots

雙叟咖啡 Les Deux Magots

雙叟咖啡 Les Deux Magots,來一杯左岸咖啡吧!

巴黎左岸兩大知名咖啡館,一為「 雙叟咖啡 Les Deux Magots」,二為「花神咖啡館 Café de Flore」。

超過兩百年歷史的雙叟咖啡館,你知道雙叟指的是什麼意思嗎?雙叟的「叟」指的是人偶的「偶」,代表著咖啡館中柱子上來自中國的兩隻木偶,因此得名雙叟。

與花神咖啡館一樣,相鄰的兩間咖啡館皆是 20 世紀知識份子、文人雅士及藝術家常到訪的咖啡館。特別地是於 1933 年以來,雙叟每年都會向法國小說頒發《雙偶文學獎》。從海明威、畢卡索,到西蒙波娃、薩特等,都曾經是雙叟咖啡的座上賓。想像著當初在這裡舉辦的沙龍,中世紀的穿著,滿嘴文學經、藝術經的模樣,不知不覺就被這個空間的歷史給吸了進去。

出現雙叟咖啡館的電影場景
1973年:母親和妓女
1959年:獅子星座 Le Signe du lion
2014年:自戀男女 Pas Son Genre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正式名稱為羅浮博物館,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一所博物館,常年展出的展品數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羅浮宮館長Jean-Luc Martinez接受明周訪問時強調,認識羅浮宮歷史之必要:「Louvre is an image, a dream, a famous name. In reality, it is a palace, a part of history of France.」而館長Jean-Luc Martinez亦一手一腳舉辦了羅浮宮The Pavillon de l’Horloge展廳,以及先後於北京及香港舉辦的《羅浮宮的創想》展覽,令市民能進一步認識羅浮宮。

而巴黎聖母院的藝術品在2019年的巴黎聖母院大火後將暫時轉移到本館保管。

目前,羅浮宮是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Paris street

Paris street

充滿故事的巴黎街道,僅站在街道上,也能感受到滿滿的風情。

擁有如此迷人、清爽、處處又蘊含著歷史記憶的街區,典雅的木質招牌、古樸的天井、斑斕的櫥窗,似乎每經過一個巷口都能發現驚喜。十九世紀初葉,時任第三帝國元首的路易・拿破崙(Napoléon III, 1808-1873)下令著手整頓巴黎市的市容,拓寬道路、鋪設綠地,增設公共空間,這座世界的花都,開始出現了不同的面貌。

然而我們對巴黎的印象,不是停駐於艾菲爾鐵塔及羅浮宮,就是雄偉的歌劇院與博物館,以及遊客如織的塞納河畔。最佳旅遊指南就像一只無形的游標,隨著指南遊走的人們總是行色匆匆,鮮少人能夠慢下腳步,深深地感受一座城市。

曾以”ParisianFloors”廣為人知的攝影師Sebastian Erras 則認為,巴黎最迷人之處,不是凱旋門也非巴黎歌劇院,而是訴說著城市日常的商店與街區,現在我們就跟著Erras的腳步,探訪長久以來在這座城市紮根生長的商家。

Paris Re-tale 這部作品中,Erras 捕捉了二十餘家美麗又味道獨具的迷人商店—以及他們的主人,有些是繼承家族事業的年輕面孔,有些是經歲月洗煉仍歷久不衰的老工匠,別樣的神采。欣賞著一張張看似平常卻不凡的照片,我們得以窺見獨特的「巴黎老式建築」,譬如以五彩瓷磚砌成的斑斕魚料理餐館,猶如置身神祕洞穴的美術用品店、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巧克力專賣店、抑或溫馨小巧卻藏著無數珍寶的木偶之家,乍看之下可能都在平常不過,但如果我們細看,每家店舖都有著歷史,也有著故事。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蒙馬特 Montmartre path

蒙馬特 Montmartre path

蒙馬特(法語:Montmartre),又譯蒙馬特爾,是位於法國巴黎市十八區的一座130公尺高的山丘,在塞納河的右岸。蒙馬特高地著名的旅遊景點有白色圓頂的聖心堂、聖伯多祿堂(L’église Saint-Pierre)、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皮加勒廣場(Place Pigalle)、紅磨坊(Moulin Rouge)、狡兔酒吧(Le lapin agile)、浣衣舫(Le bateau Lavoir)和愛牆等。

許多藝術家都曾經在蒙馬特進行創作活動,包括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義大利畫家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克勞德·莫內、巴勃羅·畢卡索與文森·梵谷等人。蒙馬特也出現《三日殺戮》等許多電影場景中,很多影迷慕名而來流連電影中出現場景的咖啡廳以及街道。

人們搭乘地鐵巴黎地鐵2號線在安特衛普站與皮加勒站,或者搭乘巴黎地鐵12號線在阿貝斯站、拉馬克-戈蘭古站與于勒·若夫蘭站出地鐵站,即可抵達蒙馬特。從地鐵2號線皮加勒站出來,就可以看紅磨坊(Moulin Rouge)。

地名學中的「蒙斯馬蒂斯」(Mons Martis,意為「戰神的山丘」)在墨洛溫王朝時代仍然存在,這個名稱在基督化後變成蒙馬特,象徵烈士之山,為了紀念聖丹尼斯於250年左右在這座山上被處死。聖丹尼斯是巴黎主教也是法國的主保聖人。

這座山的宗教象徵意義被認為更加古老,因為它可能曾經是德魯伊的神聖場所,因為蒙馬特是這個地區的最高點。不過目前沒有發現任何考古證據來支持這種說法。

在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蒙馬特產出許多石膏。一枚牙齒化石被喬治·居維葉鑑定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馬,他稱之為「古動物」(Palaeotherium) 。整隻動物的骨骼後來在1825年被發現。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巴黎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獅凱旋門,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

2018年12月1日,因為「黃背心」運動,示威者衝進凱旋門博物館破壞,並且擊毀了博物館入口處,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瑪麗安雕像。雕像大部分被破壞,幾名身著黃背心的男子還用錘子反覆敲擊其他文物。

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炫耀國力,並慶祝戰爭的勝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布在星形廣場(今戴高樂廣場)興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6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84階,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蹟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勳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裡可以鳥瞰巴黎名勝。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盞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

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終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身穿拿破崙時代盔甲的戰士,手持劈刀,守衛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每年的7月14日,法國舉國歡慶國慶節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而每當法國總統卸職的最後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巴黎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Dame

巴黎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Dame

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

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具有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其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指的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該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即以此為名。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聖母院發生重大火災,造成屋頂尖塔與主體木結構屋頂燒毀,鉛製瓦片融化,石造拱頂燒破三個大洞,然而正面雙塔、建築整體結構得以留存,包括耶穌荊棘冠在內的大部分文物被救出,聖母院寶物庫基本完好。事發當時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電線短路可能是引發火災的原因。火災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宣布將啟動修復工程,多名法國富翁宣布捐款協助修復。文物暫時移往羅浮宮修復及儲存。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

分類
未分類

塞納河 Seine

塞納河 Seine

塞納河(法語:Seine)是流經巴黎市中心的法國第二大河,全長780公里,流域面積7.8萬平方公里。位於巴黎的塞納河沿岸地區於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塞納河主流源頭位於勃艮第地區,科多爾省的首府第戎西北30公里的朗格勒高原,流經奧布省的首府特魯瓦,穿過巴黎市中心,經過諾曼第的魯昂,到達勒阿弗爾入海,流入拉芒什海峽(英語稱為英吉利海峽)。

北部支流有馬恩河、瓦茲河、奧布河;南部支流有約納河、厄爾河。通過17世紀-18世紀修建的運河,可以溝通萊茵河的支流默茲河,法國南部主要河流羅訥河的支流索恩河,以及法國第一大河羅亞爾河,吃水淺的船隻可以直接航行到比利時、德國和地中海。上游馬恩河和奧布河流域是香檳酒的主要產區。

塞納河流域地勢平坦,從巴黎到河口365公里,坡降只有24米,因此水流緩慢,利於航行。整個流域降水量為630-760毫米,平均流量為280立方米/秒,夏季水位低,冬季水位高,和中國的情況相反。上游建有幾座水庫,調節流量,但主要是為下游城市用水蓄水,巴黎的1/2用水,勒阿弗爾和魯昂的3/4用水,都來自塞納河。

Copyright © 2020 Ellis Site.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Ellis Technologies